?
这是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内的树林(4月11日无人机航拍)。新华社发(李嘉南 摄)
新华社郑州4月26日电? 题:河南民权:三代造林人接力68年播绿黄河故道
新华社记者李钧德、刘怀丕
最美人间四月天,在河南民权县的黄河故道上,柳抽新枝,杨吐嫩叶,泡桐一树花。党的十八大以后,这里获批国家生态公园,变成周边百姓的旅游休闲地,目前正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建设“黄河故道生态走廊”。殊不知,民权黄河故道曾是盐碱遍地、草木难生的茫茫沙荒。经过三代造林人68年的接续努力,这里才变成一片郁郁葱葱的平原林海。
1855年,黄河在现今的河南兰考县决口改道,给豫东平原留下连绵的沙丘群,当地百姓饱受风沙之害。当地民谣说:“白茫茫,野荒荒,三里五庄无牛羊,端起碗来半是黄沙汤?!痹H蚊袢殖〕〕さ?0多岁的康心玉等回忆说,当年风沙大,早上起来被子上都能抖下不少土,有个说法叫“大风一起,刮到犁底;大风一停,沟满壕平”,种下一葫芦只能收两瓢,周边老百姓的日子过得穷苦。
新中国成立后,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沙荒治理。1950年,民权林场的前身“豫东沙荒管理处”成立,开启了防风固沙增绿的征程。
“吃的是红薯干馍,住的是地窨子,虽然条件苦,但是干劲大?!?0岁的林场退休职工佟超然毕业于北京林学院,1962年底来到民权林场。他说,当年林区没有路,有辆自行车也没法骑,造林工具更是简陋,完成任务主要靠人力。
外在条件不好,为了提高树苗成活率,民权林场人动了不少心思。比如,挖树坑要“小口大肚海绵底”,栽树要“三埋两踩一提苗”。树苗选择上,更多选易成活的乡土树种,“造林年年有,不是槐树就是柳”。
在民权林场申甘林带核心林区,刺槐林面积达1万多亩,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大面积刺槐纯林,其中30年以上树龄的刺槐林占半数以上。刺槐是民权林场的当家树种,因为它抗干旱、耐瘠薄,易于成活。
“栽下的哪种树最像你们自己?”记者问民权林场人。他们一致回答:“刺槐?!?/p>
这是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内的树林(4月11日无人机航拍)。新华社发(李嘉南 摄)
林场最早栽下的第一批刺槐已经更新,当前留存下来的是二代、三代甚至四代槐。造林人亦是代代接力,83岁的翟际法1962年来到林场,他33岁的孙子翟文杰如今也已在林场工作10多年。像刺槐一样,造林人一代接着一代干,扎根于黄河故道的黄沙中,守护着一方水土。
目前,民权林场经营面积达6.9万亩,林木蓄积总量18.7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达79.7%,被国内外林学专家誉为黄河故道上的“绿色长城”。一个完整的生态体系已在林场内形成,各类植物达100多种;陆生动物有180多种,其中重点?;ざ?6种。据河南省林科院一位研究员估算,民权林场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.96亿元。
“党的十八大以来,林场转变经营理念,调整经营方式,把原来以生产木材为主转变为以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为主,把原来利用林场林木资源为主转变为?;ど痔峁┥裎??!泵袢殖〕〕ね跷八?。
这片平原林海不仅呵护着周边40多万亩农田,还助推了当地的脱贫攻坚。充分利用林下资源,民权县鼓励贫困户在林下种药种菇、畜禽养殖、养蜂酿蜜、果园采摘,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之路。程庄镇新赵庄贫困户赵发彪夫妇,在食用菌产业项目中负责种植和采摘蘑菇,每年增加收入2万多元。
2015年底,经国家林业局批准,面积达2877公顷的“河南民权黄河故道国家生态公园”设立。
“我们突出绿色发展,坚持?;び肟⒉⒅?,着力把黄河故道打造成为人们怡情养生、享受自然的绿色家园?!泵袢ㄏ匚榧羌龀=樯?,民权县还提出建设“黄河故道生态走廊”,以民权林场申甘林带为核心,以当地鲲鹏湖、秋水湖、龙泽湖组成的国家湿地公园为重点,打造连接湿地公园和生态公园的绿色廊道,并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.6万亩的生态林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