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华社杭州3月23日电 题:“老农民”来上班,“农创客”忙订单,优质品牌卖上“天”——浙江春耕现场小农户“角色之变”的背后
新华社记者方问禹
春风又绿江南岸,浙江的田间地头又现忙碌的身影。在浙江,小农经济长期是农业主要形态,然而,时代巨变中,小农户的角色发生了变化。
现代农企里的“上班农民”
3月21日,江南大地一片生机。这个时节,湖州吴兴区农民项明阳新一季的劳作开始了,疏通农田水利、撒施有机肥料、调试农机具、催芽播种……
“同样要下田,往年是农民,今年在上班?!毕蠲餮舸蛉に?,他“泥腿子”大半辈子,如今成了“上班族”。
去年,项明阳把家里田地交给村里打包、统一流转,自己被聘请到一家现代农业企业上班。尽管还在原来的田地上深耕细作,但报酬方式有了变化。像他这样的“种田好手”每月工资超过4000元,比种自家田实惠多了。
小农户放下锄头、就近就业,在浙江已经较为普遍。国家统计局浙江调查总队数据显示,2017年,浙江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15457元,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超过六成。
如今,在浙江,土地流转直接带动了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,小农户开始分流,其中部分成为“上班农民”。
记者从德清县农业局获悉,该县农村劳动人口超过20万,随着土地全面流转,100亩-300亩适度规模耕作、企业化经营成为主流,提供了大量农民就业岗位,目前仍从事传统农耕的农民仅约2万人。
产业链条上的“订单农民”
3月22日临近中午,新昌县镜岭镇建国村村委会主任周德新家门口热闹起来,采茶回来的村民陆续来这里投售青叶。
周德新家里有8台炒青机、2台辉锅机,他将收来的青叶加工成大佛龙井茶,再销售给茶商茶企。
建国村有近800亩茶园,和周德新一样从事茶叶“收青制干”的专业户有5家,其他小农户只需管好茶园、采下青叶,每年亩均收入就超过8000元。目前,这种专业分工合作模式在新昌县较为普遍。
以行业龙头企业、农业专业合作社、经营大户、家庭农场等为代表的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”,正在驱动浙江现代农业快速发展,产业链条不断延伸、专业分工程度进一步提升。在此过程中,一些小农户在细分领域承担角色,尤其是在生产环节发挥优势、变身“订单农民”,市场销路和经济效益都有保障。
在浙江安吉县,茶农在清明节前最为忙碌,要在20天里完成上百亩茶园的摘茶、炒茶工作,再卖个好价钱。而今,他们只需把精力放在茶树上、把好质量关,就能有稳定的收益。
记者从浙江省农业厅获悉,到2017年底,浙江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到494家,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751家,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993家,新型职业农民10.9万名,包括大学毕业生“农创客”1600余名。
直面市场的“转型农民”
“纯天然的有机蔬菜,价格能卖到‘天’上去,我去年种了水稻,今年要种蔬菜?!焙贾菔辛侔睬炷可秸蚺┟袼?,这几天春耕他并不着急,等天气再暖和些,种应季蔬菜。
除了“上班农民”、“订单农民”,浙江一些小农户选择直面市场、分享“优农红利”,在种植内容、农产品形态、销售方式上进行调整。
在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东坑镇,今年春耕并未走向规?;?,乡间梯田反倒被分成小块,分类种植各种蔬菜。
2015年,东坑镇白鹤村村民徐?;菘鹑宓谝患蚁滩斯?,凭借祖传手艺,野生蕨菜、笋干、四季豆等腌制的咸菜,当年给她带来5万多元收入。在她带领下,目前全村有80多种咸菜包装成“畲乡伴手礼”,线下游客青睐、线上畅销全国。
记者采访了解到,近年来浙江一些地方在营造环境、打造品牌、技能培训等方面伸出“有力之手”,引导小农户“转型升级”,从第一产业延伸到农业三产融合,重点发展生态农业、休闲农业、定制农业等。
从2014年起,丽水市基于独特的生态优势和资源禀赋,全力打造覆盖全品类、全区域、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公用品牌——“丽水山耕”,农户享用品牌红利、政府坚守品质底线。
到2017年底,“丽水山耕”母子品牌运作商标达537个,注册会员总数达590家?!袄鏊礁辈啡ツ暌岳蠢奂葡鄱畲?0多亿元。
-
大数据"坑熟客",技术之罪需规则规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质量发展,怎么消除“游离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学校只剩一名学生,她却坚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变动!骑共享单车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楼市会有哪些新变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