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月17日,张富扬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制作芦苇画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右)在门店里和丈夫葛磊讨论芦苇画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葛磊在非遗传习基地制作芦苇画时进行烙烫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葛磊在非遗传习基地制作芦苇画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与学徒一同刨秆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中)在非遗传习基地和学徒交流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张浩然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与学徒交流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戴翘楚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与学徒交流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戴翘楚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与学徒一同刨秆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了解学徒的工作状态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与葛磊(右)在非遗传习基地一同研讨制作工艺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
pagebreak
5月16日,谷穗(左)在非遗传习基地和学徒一起直播。
初夏的风吹过,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龙湖里的丛丛芦苇随之摇曳。在淮阳区一家非遗传习基地,20岁的张富扬忙着将带有荷花图样的芦苇皮拼贴成片,他的左右手起起伏伏,灯光也随之忽明忽暗。他眼神专注、动作熟练,只有一旁的拐杖,才会让人注意到他腿部的异样。
这个传习基地,源自于“80后”谷穗和丈夫葛磊创办的金穗子芦苇工艺有限公司。谷穗的左臂轻微残疾。夫妻俩祖辈都是芦苇画手艺人,因此结缘后致力于非遗芦苇画的传习、生产、研发和销售。他们就地取材,以芦苇的叶、秆、花穗为原料,经过割、晒、晾、碾、贴等30多道工序精心制作成淮阳芦苇画。他们的作品经常参展并多次获奖。2021年,淮阳芦苇画被评选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夫妻俩推行残疾人就业项目,每年拿出收入的20%作为传承经费,包吃包住免费向残疾人传授芦苇画手工技艺。据介绍,公司至今累计培训学员9000多人次,已发展成“国家级残疾人非遗传习基地”“国家级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”。
除了照顾好传习基地的学员,夫妻俩目前还在琢磨着扩展芦苇画的底色,同时升级画框,让芦苇画适合更多风格的室内场景,扩大销路。
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